|
试了下 好象图11-6 第52手白下A1 结局不会平局 白子赢 |
学习 学习 |
本帖最后由 dragoniye 于 2012-8-26 00:25 编辑 虽然我很想提供给你一个确保开局就占优的方法,但现在已经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。选择开局时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,上面的分析尽管复杂,也只是仅仅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皮毛而已。没有简单的对或错的答案。 不管你是怎样学棋的,至少也要抽一部分练习时间去研究开局,这一点非常重要,尤其是当你还有志成为专家级棋手时。我强烈建议你记录自己的棋谱并研究开局。把研究结果记在本子上,并做一份摘要。这样你就能系统的学习开局。 |
本帖最后由 dragoniye 于 2012-8-26 00:24 编辑 依据上面所说的,让我们考虑打造一个实际可用的开局,chimney开局(图11-1)的黑方。再说一次,这是艺术甚于技术,有很多因素取决于你自己的需要,但是做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告诉你基本思想。 首先,我们必须考虑第7步怎么下,表11-1展示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些因素。 表11-1
注:本表由WZebra4.2.1生成——和你的数值可能不同 “估值”列展示WZebra根据当前局面对每步棋都前瞻24步后给出的评估数值。我们可以只用选择估值最好的棋步,但别忘了法则1和法则2。“频度”是该棋步在实际对局(Thor数据库)中占的比例。通常,这个百分比越低,使用这步棋后对手脱谱的可能性就越大。注意做这个分析时要选择棋局数据库。我认为10年前的对局大概不相干,并且5年前甚至2年前的都可以不要。 “优于-2的分支数”显示出白方的第8步WZebra估算有多少个优于-2的选择。这给我们选择第9步提供了一些指示。在练习中,我们自然希望在开局树上看的更深一点,看看每一方有多少好的选择。再说一次,根据法则2,我们希望黑方有很多选择,而白方选择很少。注意-2是一个主观的选择,有些开局我会用0做参数,有些局面用-4则更有意义。 在这一点上,“白方找到适宜的应手”显示白方找到“优于-2的分支数”中的一步棋的百分比之和。毕竟,我们希望对手走出坏棋,因此最好知道棋手们面对这个局面出错的频度。 “频度大于10%的分支数”显示黑方第7步后,有多少分支的使用频度超过10%的。这一栏也是为第9步以及之后的棋步选择提供参考的。保险一点的话,最好考虑WZebra给出的白方的高估值棋步和白方的常见棋步。 有了这些信息,我们就了解了第7步棋的各种选择的有利信息和不利信息。WZebra评分最高的棋步:g4,大部分棋局中都是它。而白方第8步仅有1步好手,所以很自然的应该认为任何专家级棋手都知道这步棋。因此,下g4后第8步棋会被自动触发,而我们需要继续向前研究第9步棋。 与之对比的是,7.c6的估值稍劣,但下过的频度仅为3%,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棋手没有深入研究过它。白方第8步有2个合理的选择,你应该认为对手能下出其中一种。但是你研究了第9步或更后面的话,你应该就能在更长时间里使用开局定式,而对手却早已脱谱。你还必须要计算出这个有利条件能否转化为棋盘上的优势局面。 检验7.c6这样的棋步的一个方法是自己下一些对局。为每方都尝试一些类似的局面。如果你以前没有试过和自己对局,大概会觉得很困难,不过这是练棋和培养开局感觉的极好方法。假设你用计算机研究一个开局,20步后处于白方4子优势的局面。当你独自下完棋局后,你可能发现尽管有这个理论上的优势,黑方却每次都能胜。这种情况下,你执白时使用这个开局就很可能不成功,除非你记下更多的正确棋步。 |
本帖最后由 dragoniye 于 2012-8-25 23:58 编辑 通常,使用上述法则时要注意随机应变。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既好又容易学的开局(法则2和法则3),而绝大部分这类开局以前都下过并为人所熟知(与法则1冲突)。不过,仍然有一些新的棋步值得仔细寻找。有时一个好开局一段时间不流行了,这时人们开始忘掉它,这就有了给某人一个惊奇的机会。 即使只靠法则2也肯定是可行的,即使那个开局为人们所熟知。有些人专攻某些开局,多少年来就只下那几种。即使你研究过那个开局,他们也会因为知道的比你多,因此很有机会击败你。这种策略自然会导向很长的开局库,并且进入尾局时有大量很接近均势的局面。因此这适合于那些擅长于记忆开局以及尾局数子(见第13章)的人。 有些讨厌研究开局但是中盘棋力强的棋手也许会只关注法则1。选择不常见开局,即使这意味着脱谱后处于不利局面。如果开局的确非常少见并且你确定对手不了解它,那么法则2也不重要。在这种情形下,你并不是要打算在开局打倒对手。你只是想强迫对手脱谱并试着在对局后半部分击败他。如果你中局和尾局的棋力确实比你的对手强,那么处于劣于4子的局面也并非不合理的。 回顾历史的话,我要说没有哪个在开局策略上走极端的棋手能成为世界冠军。不管你在棋局后半段多么强,如果你总是下差开局脱谱的话,逆转局面和保持高胜率都是很困难的。如果你走另外一个极端,试图背下所有常见开局甚至到60步的话,在第40步时你会碰到大量非常接近的局势,无法全背下来,同样无法保持高胜率。对绝大部分棋手来说,我建议采用一个折中的策略:试着让对手脱谱,但不要总是下坏棋来达到这个目的。 |
本帖最后由 dragoniye 于 2012-8-25 23:54 编辑 思考如果双方都是完美下法,谁会赢得棋局这个问题,似乎和黑白棋本身一样古老。八十年代发现偶数理论后,似乎最后落子给了白方一点微弱的优势。目前在强力计算机程序的辅助之下,看来双方都是完美下法时黑白棋会以平局结束。如果计算机运算速度足够快,那么也许能最终证明这一点,不过到那一天可能还要很长时间。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,不过除非有人能发现某一方的必胜方法,我们可以认为平局就是事实了。 开局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白方有很多方法下和,而黑方却很少。例如,图11-4和11-5示例一个开局,大概会导向平局。黑方可以改变第3步和第5步的次序,此外可下7.d6(也会导向平局),除了这些外其它的棋步都不能改。第10步,白方有3手棋可保持平局(b4、e3和e6),而黑方对每一种都只有唯一的应手可以保持平局。图11-6所示棋局中,黑方在整局棋中实际上没有什么选择,除了可以改变几个棋步顺序(例如,棋步55/56可下在棋步53/54之前,不会改变结果)。如果黑方不用图示棋步的话,白方可胜。与此同时,白方在棋局中不少棋步都有数个选择,例如第22步时可有4种选择。 做为白方,如果你记住了图11-6所示的棋步顺序的话,你保证可以平局(如果黑方也照这个顺序下),或者处于可胜的局面(如果黑方下了不同的棋步)。不过,在你坐好准备背棋谱之前,我要指出两个问题。首先,平局在很多情况下实在算不上什么好结果。你不可能靠每局都下和来获得世界冠军;其次,处于可胜局面和实际获得胜利有非常大的差别。 图11-4 白先 图11-5 白先 图11-6 完美下法? 尽管黑方要保持平局只有一条路可走,但是有极大量的变化可以只给白方33:31的胜利。即使最强的计算机程序在棋局早期时,也不敢保证定能守住2子优势。对人类来说,即使是世界级的棋手,2子也不是大的优势。实际上,这种局面的很多情况下,执白比执黑更难,同等水平的人类棋手的话,黑方比白方赢得更多。 了解这些后,选用什么开局定式就不是简单的选择理论最佳步了。而是应该在每个特定局面中,你一定要选择能给你最好赢棋机会的棋步。有很多因素要考虑:你自己的强弱,对手的强弱,你记了多少开局,你的对手知道多少,棋局的时限,等等。因此选择开局更象一门艺术而甚于技术。对我适用的未必适用于你,上次适用的这次未必能奏效。不过,有三条基本的法则可能有所帮助。 1. 选择不常见的开局 因为没有哪个开局确保必胜,并且你不用指望自己能完美落子,要赢棋就必须让对手比你犯更多的错。因此,我们想把对手出错的机会最大化,而这么做的最好办法中,常用的就是下出他们以前没有见过的开局。 上面提到图11-6中,白方在第22步有4种选择可导向平局。这4步中,e8是目前最常见的棋步—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步棋被认为是白方必胜的。即使发现e8实际上会平局后,它仍是最常见的棋步。自然的,执黑下出这个开局的人应该知道怎样应付这步棋。1998年时,我见到一些程序对局,第22步下d1,白方还有不错的结果。研究d1这步棋后我开始在实战中使用,因为对手之前从没见过这种下法,我就连续赢了一些棋局。从理论上来说,e8和d1一样好,不过至少在那时,d1非常少见,因此也就非常有效。 2. 选择容易学的开局 另一个方法就是下出这样的开局:己方有很多不错的选择,而对手却很少。例如,尽管图11-4的棋步顺序理论上是黑方的最佳选择,不过白方有很多不错的选择而黑方没有。这意味着如果黑方要下好这个开局,你必须研究白方的所有选择,而你的对手只需研究一条支线。这是一个高昂的代价,仅仅只为了得到一个理论上的均势。 把上面的和这样的开局比较:黑方稍劣,但有很多可行的选择,每一种选择白方都只有唯一一种应手能保持住优势。这种情况下,你只需记住很少的棋步顺序,而你的对手却必须知道很多。以我的经验来看,如果你准备了这样的一个开局,即使世界级的棋手也不能在整局棋中一直保持优势。最终你会因为对开局知道的更深而获得优势。 3. 不用劣于负4的局面 上面提到了,下不常见的开局是让你的对手脱谱的好办法。不过有时候,一个开局不常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不好。以我的经验,不值得下计算机分析显示劣于负4子的开局。这种开局的问题在于它常常使对手有很多合理的应手——即使对手犯了一个错,留给你的仍然是负或平的局面。有大量不常见并且接近均势的开局,因此没必要故意下坏棋使你处于明显的不利局面。同样的,考虑对手选什么棋步时,通常不用注意你领先多过4子的局面。如果你领先了如此之多,开局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。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